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勿将生猪市场“保供政策”理解为“托价政策”

2021-10-17| 发布者: 怀来百科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来源:农产品集购网,作者:王伟民昨日(9月27日),在发改委国储通知的刺激下,生猪期货价格出现了久违的大......

来源:农产品集购网,作者:王伟民

昨日(9月27日),在发改委国储通知的刺激下,生猪期货价格出现了久违的大涨走势,LH2201价格从13580元/吨大涨至14360元/吨,涨幅超过5%,同时,随着28日开盘,生猪期货价格在技术图形上即将形成小时周期的头肩底形态。目前正值国庆节前夕,且随着气温转冷,传统上的猪肉消费旺季即将来临,因此借助该消息炒作一波是可以理解的市场行为。但从基本面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当前生猪价格短期确实可能会出现一轮反弹走势,但上方空间有限,且反弹过程很难顺利,因此对本轮反弹行情不宜报太高期望。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家及地方的收储行为对猪价的支撑仍然主要停留在市场心理层面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的公开信息,经监测,9月20日~24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3∶1。因此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故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年内第二轮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地方也在加大力度收储。从已经公告的情况看,10月10日华储网将收购3万吨冻猪肉,加上此前第一轮收购的5万吨冻猪肉,今年共收储8万吨冻猪肉。按照此前的储备规律来看,预计本轮国家储备冻肉的数量或在10万吨左右。此外,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主要省市也开始了冻肉收储工作。截至9月末来看,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西藏、陕西、内蒙古、吉林、福建、广东、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开展了冻肉收储。但从实际数量上来看,多数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以广东省为例,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初步统计,自6月份国家发布一级预警至9月初,全省各地市共收储冻猪肉1818吨。而另一生猪产能大省湖北省的临时储备冻猪肉总量则被控制在3000吨以内。当然,很多生猪大省还没有发力,比如四川、湖南、河南、云南、山东等省份,根据各省的生猪养殖及财政能力,以这些省份历史上曾有过的最高收储记录计算,今年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收储量也就在8~10万吨左右。但即便如此,对于我国正常年份产量高达5400万吨的猪肉市场而言,几十万吨的猪肉收储量不足以扭转大势。同时,当前的收储实际上只是减少了收储时的猪肉供给量,对于期货盘面的1月份合约而言,由于冻猪肉储备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月,此前及近期收储的猪肉,会在1月份前后进行轮库,对1月盘面的实际利好更是打折的。

就是说,从现在的情况看,尽管经常会有这种收储肉类的新闻爆出,但实际上的储备量对市场供给压力的减轻程度微乎其微,基本可以说还停留在对于市场心理和情绪的提振上。

2、以能繁母猪为调控核心的政策指向,延长了生猪价格的底部震荡时间

很多投资者想当然地认为在猪价大跌的背景下,国家就一定会出手“托市”,实际上是对国家政策导向的严重误读。要知道,国家的政策目标与市场主体的愿望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猪价大跌,国家确实会大概率增加收储量,但国家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保证”托住生猪市场价格,其出发点更不是要让生猪价格上涨。

其一,目前仍在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的只有水稻和小麦。生猪不是水稻也不是小麦,不属于“中国饭碗”里必须保价保量的日耗口粮,其产销量、价格出现一定的波幅,属于市场化现象,没有必要去强力干预,即便进行价格调控,也更多的是从“裁判员”和“管理员”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直接下场托价”。以此前的农作物临时收储政策为例,2008年开始,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品种曾经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但这一“国储价抬高底部兜底”的政策,暴露出了低效占用大量财政资金、粮食损耗浪费严重、与市场主体争粮、对政策路径依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2014-2015年间纷纷进行了改革,放弃了直接干预的储备方式,改为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进行改革之后,玉米价格在2016年的主产区收购价格曾经跌至几毛钱一斤,但国家依然坚持通过发放生产者补贴、推动价格保险等方式来保障玉米供给,而没有再去直接下场收粮托市。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尚且如此,市场化程度更高、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生猪市场,就更没有理由幻想国家会为市场主体买单。

其二,国家想要“托底”的不是猪价,而是“猪肉供给”,二者中间还差了很多环节。目前,国家对生猪市场的调控思路和目标越发清晰,基本确定了以稳定产能和产量为核心的“以保供来稳价”的思路。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言,当前生猪市场的供给过剩情况,并没有对物价水平产生明显的威胁,更没有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反而使得老百姓实现了相当程度上的“猪肉自由”。从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管理部门的文件和态度来看,管理层明显认识到了要尊重市场规律,对于市场的不平衡情况,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进行总量的、前瞻的、温和的调控。从农业农村部9月24日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以下简称“《产能调控方案》”)来看,明确指出“2009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大幅上涨的起因均为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95%以下”,因此,调控的重点为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从当前的情况看,8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滑0.9%(农业农村部),是第二个月存栏下滑,基本上可以确定,结束了自2019年10月以来连续20个月的能繁母猪存栏增加的趋势。按照此前的数据推算,截至8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应在4500万头左右,比正常保有量高出约不太到10%。根据《产能调控方案》,当前存栏水平处于黄色区域,对应的政策方案是:加强监测预警和启动减产产能调节机制。强化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调度,及时发布监测动态信息,引导市场预期,适度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时,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采取延迟能繁母猪补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等措施,压减生猪产能,使其下降至合理水平。然而事实上,从今年六月份自繁自养生猪开始出现大幅亏损后,淘汰低效母猪的现象就已经大量出现,因此,预计四季度,即便持续淘汰母猪,也大概率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母猪存栏量不会出现快速下滑走势。同时,《产能调控方案》还要求,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各省份自行确定标准并监测,原则上每头生猪出栏亏损应大于100元)3个月(含)以上时,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对规模猪场(户)和种猪场(含地方保种场)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并协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和增加对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户)的信贷投放,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给予贴息补助。这一政策实际上减轻了猪场因为猪价大跌导致的养殖亏损程度,增强了猪场维持种猪和母猪群体规模的能力。加上此前2019-2020年很多猪场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和现金储备,因此,从政策导向和市场主体承受力来判断,未来随着猪价下跌,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大方向肯定是减少的、猪价会有反弹,但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顺利过程,反而很大可能会是一个缓慢而波折的过程。

3、期货盘面1月合约的高升水局面的持续性存疑

9月27日,生猪期货基准交割地河南地区的生猪主流市场价在10.7~11元/kg,山东、安徽、湖北、江苏等主产区的生猪价格也多数在11元即11000元/吨左右。以11元/kg作为现货基准价,同期大商所明年1月交割的生猪期货盘面价格将近14.4元/kg,升水幅度超过30%。从已经完全交割并刚刚摘牌的9月合约来看,最终的交割价基本都是比较贴近当日市场现货价格的,比现货价大概高出了不到1元/kg。确实,目前多头的依据主要有2个:其一,14元左右是公认的规模化猪场的成本下限(如牧原),认为生猪价格不会持续低于成本线;其二,1月作为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应该可以向上“拱一拱”。然而,在目前国家政策倾向于“稳产能”的导向下,如前文所述,整个市场的出清速度会放缓、市场竞争周期会拉长且波折,在头部养殖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以量换价”、“以亏损换份额”的策略大概率会持续,这种情况下,基本价格反弹到大企业的成本线上方,也就意味着上行压力会快速增大。同时,由于生猪期货是一个新品种,目前参与期货市场的养殖企业量并不大,随着多数企业熟悉了相关规则,如此高的升水必然吸引来更多的套保盘打压。从1月消费来看,季节性利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现货大涨不一定代表期货也会大涨:现货从11块涨到14块,对于已经在14块上方的期货,其上行空间就很有限了。而且从盘面上来看,最近两天生猪期货价格的反弹,更多的是因为部分空单集中减仓导致的:9月27日减仓4200多手,28日继续减仓。所以,对于这种反弹,我们还是应该持谨慎态度的。

综上,笔者延续此前观点:刚刚经历了大规模投资和产能扩张的生猪养殖业,在“以稳为主”的政策加持下,其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量都不可能“急刹车”。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漫长又煎熬的市场竞争也许才刚开始。国家收储政策确实有利于提振生猪市场价格,但绝不能简单地将国家政策与市场价格走势直接挂钩。对于期货盘面走势而言更是如此,春节之前的上行空间有限。如果四季度出现疫情蔓延等极端情况,或许价格会出现新的低点。

责任编辑:陈修龙


苹果 在线播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怀来百科网 X3.2  © 2015-2020 怀来百科网版权所有